2025年1月9日至11日,第37届北京图书订货会将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举行。

  本届图书订货会,华东师大出版社精选近千种精品图书参加盛会。参展图书中,既有学术价值突出的经典专著,也有紧跟教育动态,展现教育前沿的精品书籍,以及诸多体现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的高品质读物。华东师大出版社始终坚持为教育和学术服务,注重出版物的高质量和品牌打造,深耕学术出版、教育出版、人文社科以及大众出版等领域,形成深厚的出版品牌影响力,持续推出精品佳作。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当今音乐学界领军人物之一塔鲁斯金独立编纂完成的西方音乐通史!

  本著作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音乐学名誉教授、著名音乐学家塔鲁斯金历时数十年独自撰写完成,堪称音乐史上不曾有过且难以复制的壮举。全书以崭新的视角完整展现了从中世纪至20世纪末的音乐发展史,对现当代音乐的论述尤为详尽,堪称对人类音乐的一次统揽检阅。

  本书深入解读司马迁的多维历史视野与《史记》五体结构的核心要义,细致总结《史记》在人物传记创作方面的主要成就。通过剖析《史记》的逻辑结构和叙事艺术,领略司马迁卓越的思想理念和哲学智慧,并在学术界提出《史记》对于锻造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非凡贡献。

  中国政法大学喻中教授以三卷本、110万字之作细密钩沉中国法理学的四千年历史,贯通古今,勾联中外,在梁启超等前代贤达所开创的“中国法理学史”研究的基础上再写新篇,是一部面向本土、构建中国法学话语体系的学术佳作。

  本书是由冯友兰先生在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改写而成,围绕人生幸福、道德修养,爱与欲,灵魂与肉体,探讨了中国儒家,道家,佛教和西方哲学中从柏拉图到海格德尔等流派中的人生论,分为浪漫派、理想派、虚无派、快乐派、功利派、进步派等,希望建立新的人生观,处理好人道与天道、道德与自由、生与死等问题。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辩证法的实践基础、本体论特征、认识论特征、历史观特征、批判理论特征、人的理论特征等方面深刻而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理论以及基本原理,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观点,从而说明基础理论研究从根本上制约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和理论特征的理解。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全面而深入地探索了列奥·施特劳斯早期思想精髓。

  本书聚焦于施特劳斯在欧洲时期的思想,以细致剖析文本的方式探索施特劳斯学术思考的核心关切和动力机制。作者呈现了施特劳斯对西方现代思想之根基的洞察以及对古典思想之根基的新理解,分析了施特劳斯如何重新审视西方古今思想的争执,力求澄清施特劳斯回归苏格拉底-柏拉图式思想方式的思想根据,从而揭示施特劳斯如何成为“施特劳斯”。

  本书以知识为对象,聚焦各个地点之间的“知识”流动,探究人员、观点以及事物跨越“边界”时所需的种种条件,展示了知识并不是畅通无阻地从发达国家流向其他国家,而是发达国家为了维护科学技术上的领先地位、经济上的有利优势和国际政治上的霸权,以国家安全的名义,对知识及科学家、技术人员等知识体的跨国流动,设置各种各样的障碍。

  本书以“回忆录”的形式讲述了柯本斯是怎样成为一位国际级古生物学家的,他对远古以及世界各地的人类的兴趣又是如何产生的。柯本斯到底推动和贡献了什么?是什么让他在长达五十多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对原始人生活的研究热情,同时又向大众深入浅出地细致而饶有趣味地讲述这段我们祖先的历史?生动而详实的答案就在古生物学家本人的讲述里。

  “非洲潜力”丛书由日本京都大学非洲地区研究中心主任太田至主编,不仅直接以发生在非洲的各种纷争为研究对象,同时也探究和“纷争与共生”相关的各类问题,包括区域经济、环境问题、开发、社会变迁等。丛书紧紧围绕关于“非洲潜力”的思考与实践展开,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对何谓非洲潜力、以何种路径探讨“非洲潜力”、如何将“非洲潜力”作为根源性共生思想来建构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思考。

  《文化平息纷争——不完整性与拼凑的实践》[日]松田素二 [日]平野美佐/编 徐微洁 朱仙颖/译978-7-5760-4521-5

  《超越武力纷争——在相互抗衡的制度和战略之间》[日]远藤贡/编 陶魏青 黄颖仪/译 978-7-5760-4520-8

  《开发与共生的夹缝——在国家与市场的变革中求生存》[日] 高桥基树 [日]大山修一/编 金稀玉/译 978-7-5760-4518-5

  《生计之道,为而不争——探究生态资源与人类的关系》[日] 重田真义 [日] 伊谷树一/编 金玉英 金佳/译 978-7-5760-4517-8

  《大自然的归属——如何逾越居民参与式自然保护悖论》[日] 山越言 [日]目黑纪夫 [日]佐藤哲/编 樊晓萍/译 978-7-5760-4519-2

  非洲在世界上为什么会长期处于边缘位置?本书从政治地理学到文化史学,以非洲学者的视角,对非洲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境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人们对非洲种种误解背后的真相。

  本书是一部体量宏大、史料丰富、数据详实、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经济史著作。作者从非洲本土学者的视角,旁征博引,详细讨论了殖民主义进入非洲后给非洲大陆各区域带来的巨大变化,内容涵盖环境和人口、农业生产、采矿和制造业、贸易和帝国主义等。

  本书从哲学、文化批判的视角出发,探讨了诗人的本质,对现代、现代性进行深入剖析和反思,是“20世纪初人的灵魂和精神状态评述”。

  直面人类二十世纪的“黑暗”,伟大的人文主义大师乔治·斯坦纳以其独有的哲学思辨式深邃眼光和极富感染力的雄辩言辞,深入探讨了人类文化建构的认知逻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话语,即造物的文法,为人类更好地认识自我打开了一扇新窗户。

  “认识你自己”相传是刻于希腊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之一。本书以此为切入点,纵横古今,引经据典,从哲学的角度对如何认识自己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古希腊的柏拉图、智术师、普罗提诺到罗马时代的塞内卡、奥古斯丁,作者以其丰富广博的知识向我们阐释了孤独与平庸、信仰与真理等问题,告诉我们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斯托勒阐明了“真实电影之父”鲁什的电影和民族志作品,引导人们关注“共享的人类学”这一重要观念,而这对于任何对人类学、电影或非洲文化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冒险家的宝贵财富。

  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讲述了同时作为女儿和英语教授的辛迪·温斯坦数十年来通过学习神经科学,理解、接受父亲患阿尔茨海默病并因其去世的历程。她与神经学教授布鲁斯·米勒合作,将个人回忆录文学作品、神经科学结合在一起,帮助读者理解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他们的大脑发生了什么。

  本书是社会学家阿什利·米尔斯的第二本田野调查作品,她经过经纪人的发掘进入商业界全球巡对和俱乐部,进行了长达一年半的参与式观察,继续深入美貌经济学背后的交易市场,记录并研究迈阿密、里维埃拉等全球范围内多个地区的过剩经济场景,揭示了错综复杂的美丽、地位和金钱经济。

  本书聚焦国产浪漫剧并展开多维度研究。从学术脉络梳理到产业趋势分析,再到观众观看行为探讨。深入挖掘编剧创作机制,关注观众的浪漫理想与婚恋观,以丰富的研究方法和独特视角为我们理解爱情与婚姻提供新的思考。

  本书聚焦于16至17世纪欧洲近代早期的绘画,主要讲述欧洲绘画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作者讨论了“元绘画”的相关理念,挑战了艺术史传统叙述中的线性叙事,揭示了西方绘画从中世纪到现代过渡时产生的巨大断裂以及画作中所隐含的丰富观念,在西欧艺术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是刘小枫教授在数十年研究与教学基础之上,基于多种西人古典语文学家编写的古希腊语文教材,辅以相关古希腊文学作品笺注编修而成,涵盖古希腊文法全部基础知识,涉及大量趣味十足的文史知识,融语法、修辞、文体、作品研读于一体,贴合汉语思维。

  本书以“文明共同体”概念为核心,对早期地中海文明进行了全景式考察,致力于展现古代地中海世界内部复杂而深刻的精神互动与思想联系,进而探索在地中海文明共同体、印度文明共同体和中华文明共同体之间的精神关联,是融通世界历史、世界文明史与世界体系学说的原创力作。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产物,也是中国文化的载体,由此形成汉字学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本书试图以专题的形态讨论汉字学的研究现状。在汉字学界,相关各专题的讨论层出不穷,本书从多方面表达作者的见解,例如汉字的性质、汉字的发展、汉字的评价等,是学习汉字学的指导性入门手册。

  本书旨在聚焦于文学与印刷技术变革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推动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深入研究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变革历程。本书不仅探讨了晚清“崇实”思潮与印刷文化的关系,还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剖析印刷现代性的发展,揭示出出版机构与现代文学产生的密切联系。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有助于认识和理解西方《易》学发展的历史,推进中西文明的比较研究。

  本书以欧美《易经》诠释史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诠释者的境遇、视角和采用的诠释方法为研究主线,选取麦格基(Thomas McClatchie)译本(1876)、理雅各(James Legge)译本(1882)、卫礼贤-贝恩斯夫人(Wilhelm-Baynes)译本(1967)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译者、文本和历史语境,重点研究和分析欧美《易经》诠释的宗教视域、哲学视域和历史视域出现的背景、主要特征和产生的影响。

  本书是一部从世俗化理论角度出发研究世界文学话语、从世界文学研究的角度介入当代世俗化理论讨论的著作。在后世俗时代与后人类世纪,重返《新科学》,省思世俗化理论、历史人文主义和“世界文学”,对我们理解当下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从最新的科学发现出发,精确细致地从解剖学、古生态学、行动学和灭绝等方面介绍了130多种翼龙。全书有大约200幅精彩绝伦的翼龙插图(包括马克·威顿的原创手稿和一些罕见的化石照片)、500多篇重要的翼龙参考文献,是探索翼龙化石、思考翼龙的隐秘起源、激励古生物研究的科普读物。

  世界杰出恐龙系统发育学家和暴龙专家撰写,兰岑多夫古生物艺术奖获得者绘制精致复原图!一本真正的关于恐龙科学的书!百科全书式内容,搭建恐龙谱系树,厘清恐龙演化史,树立了科普参考书的真正标杆。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明清词谱研究与《词律》《钦定词谱》修订”成果、“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古籍类规划项目、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2023年上海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支持项目。

  本丛书以代表性、重要性、珍稀性三原则挑选词谱文献精粹进行整理。第二辑6种包括填词创作“教科书”的《白香词谱》及古籍类图书顶流IP毛晋的稿本《词海评林》等。

  本书汇集了各界人士致郑逸梅先生尺牍400馀通,并附部分郑逸梅先生收藏的名人尺牍及少量郑逸梅先生本人尺牍,是对以郑逸梅先生为中心和代表的海上文坛艺坛交游网络的重要展示。

  全面、系统地整理施绍莘著作《秋水庵花影集》。本书共五卷,前四卷主要为散曲,第五卷为词,其中以套曲成就最高,集中今存套曲数量居明人之冠。

  本书对汉词词体传入越南后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系统梳理,揭示了词体创作在越南传播与流变的过程,填补了越南汉词研究的空缺,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一部越南汉词发展史。书中从不同层面对越南汉词的发展历史作了透视与分析,进而梳理出越南词史的发展脉络,展现越南汉词的整体面貌。

  为深入开发上海图书馆馆藏中华古籍精品资源,使古籍善本化身千百、传之以用,助力科研文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上海图书馆藏善本仿真萃编”丛书,通过高科技手段,对上海图书馆所藏珍贵善本古籍进行仿真性影印复制,以中国传统图书装帧形式面貌呈现给广大读者,推动古籍保护与传承事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书真实还原一代学人漫长起伏的文学生涯,为百年中国社会史和文化史提供学术范本。增补30余万字史料,细加考证,辑录整理,更丰富、更全面、更准确。

  《护生画集》是丰子恺一生中最重要的漫画作品之一。遵弘一法师嘱,从1929年弘一法师50岁起,每十年作一集,各为50幅、60幅、70幅、80幅、90幅和100幅,与弘一法师年龄同长。这部画集分为六本,共450幅作品,从开始作画到全部完成,长达46年。

  《护生画集》是诸位先贤真情合作的结晶,堪称艺术文化之精品。此次再版,力求还原初版面貌,供读者品读和鉴赏。

  一代文艺大家丰子恺先生的外孙杨子耘、外孙女杨朝婴,也即丰先生长女丰陈宝(漫画中的“阿宝”)的长子、长女,从丰先生七千余幅漫画作品中,精选出不常见的丰子恺漫画、不太容易看懂的漫画、画面背后有故事的漫画,以及与家人、亲朋好友有关的漫画,分为六编,并撰文谈画谈画后的故事,谈家人谈亲情,娓娓道来,深情款款。

  简·奥斯汀研究者、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师汪燕,历时三年,独立翻译八卷本“简·奥斯汀全集”。全集以“牛津世界经典丛书”为底本,增补详细注释,完整收录奥斯汀的六部经典长篇小说《北怒庄园》《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劝导》,以及首次正式出版的《简·奥斯汀书信集》和遗作《苏珊夫人:简·奥斯汀短篇作品集》。书中独家收录简·奥斯汀故居博物馆官方授权图片,多方位呈现简·奥斯汀的家庭环境和生平物件。

  本书由希尔德·多敏的多本诗集中精选出的一百多首诗歌集合而成。多敏的诗歌有着“简洁的完美”,具有“非常的魔力、爱、同情以及敏锐”。作者兼具犹太民族和德国文化双重身份,作品跨越二战前后那穿过黑暗重拾人性和希望的非常年代,故而在诗人总能够快速切入的主题背后,读者可以感受到她所经历的无比沉重,和恢复失去的一切所必须的抵抗的勇气。

  二十世纪现代派诗歌披荆斩棘的伟大先驱,徒步于失义荒原回归古典救赎的寂寥行人。

  本书前半部分为艾略特本人生前所编辑的《1909—1962年诗集》,后半部分则由为孙辈儿童创作的诗集《老负鼠之才智猫经》(著名音乐剧《猫》即由此改编)和诗人生前未结集的众多诗篇集《三月兔的发明》《比纳之夜》等构成,其中有几十首此前未曾有过中译版。

  青年学者、评论家颜炼军主治现代诗歌和诗学,他视野开阔,行文缜密而不失灵动,具有鲜明的学术个性和写作风格。本书内容涉及鲁迅、朱自清、卞之琳、冯至、梁宗岱、宗白华、张枣、多多、陈东东、臧棣、西渡等十数位现当代优秀诗人的作品或相关话题,有名篇重释和别解,也有对文学史省略的作品和新近诗人写作的阐发。

  多项文学大奖获得者、法国传记式虚构写作的代表加尔桑以迷宫式的写作方式,别样书写包括莎士比亚、狄金森在内的16个人或真实或虚构的人生。文字凝练,形式创新,对国内文学创作者探索与实践新文体写作具有启发意义。

  卡夫卡奖获得者皮埃尔·米雄的传记体小说。作者使用博絮埃的祷告和福克纳的长句,真实地记录了那些最底层的法国人的生活,选取了普通人日常的片段,以极富张力的笔触探索了作为生命底色的种种矛盾与悲哀,却也揭示了人生中终究抹不去的温柔与希望。

  卡夫卡奖获得者皮埃尔·米雄为自己的精神导师兰波所写的传记体小说,作者用瑰丽的想象,雄健、激昂、充满节奏、富有活力的文字展现了兰波的生平。本书关心的不是诗人的窘境,而是探察兰波是如何步入诗坛并成为天才诗人的。

  本书以宋元平淡美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源义与流变、内涵与特质、艺术张力及其在各文艺门类(诗文词曲、书画音乐、园林建筑等)和日常生活中所体现的美感情状和所彰显的人文精神、审美价值与现代意义。分为宋元平淡美之源义研究、宋元平淡美的本体研究、宋元平淡之精神价值和现代意义研究三个部分。

  本书是系统研究王安忆作品在法国译介和传播的学术专著。本书重点关注1981年至2020年间王安忆的小说在法语世界的翻译和接受情况,分析梳理新时期以来王安忆作品走向法语世界的完整轨迹。

  本书走出后殖民批评而独辟蹊径,将非洲文学批评中的几个重大议题纳入“小民族文学”的理论框架,弥补西方后殖民理论的不足,提供观察世界文学关系的独特视角。

  本书力图将两千多年来不断发展变化的传统音乐文学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百年间形成的白话音乐文学相结合,传承和发展汉语言听觉审美,推动当代声乐创作和表演,传承民族经典,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重拾伽卢比的音乐珍宝——探索18世纪遗珠之作,唤醒古键盘奏鸣曲的优雅旋律!

  巴尔达萨雷·伽卢比是18世纪意大利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主要包括歌剧和清唱剧,同时也创作了许多室内乐作品、康塔塔以及键盘作品,被归类为“被遗忘的作曲家们”。本书收录了伽卢比为古键盘乐器创作的十二首奏鸣曲,旨在为钢琴演奏者与爱好者提供更多的音乐资源。

  本刊旨在刊发高水平的戏剧评论,重视戏剧批评的学术性和理论探讨,强调批评的多样化和前沿性,加强海内外剧评人的联系与交流,为致力于戏剧评论的专家学者与中青年批评家提供交流平台。本刊内容涵盖剧目评论、现象批评、名家谈戏、外国戏剧批评等议题,重视批评的学术性和理论体系,强调批评的多样化和前沿性,紧抓中青年戏剧评论梯队建设。

  航迹图曝光!美政府证实出动MQ-9“死神”无人机巡航监视洛杉矶抗议,引争议

  郑州小轿车连撞多车事故最新消息:驾驶员已排除毒驾酒驾,事发当晚曾回复网友“对不起”

  美国国务卿祝贺俄罗斯国庆日:将继续支持俄罗斯人民,帮助他们实现对更美好未来的渴望

  华为Pura 80 Ultra一镜双长焦有多贵:售后备件价2899元!够买台旗舰

  苹果将允许 iPhone 用户在停车时通过 CarPlay 屏幕观看视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和图片均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收集,文章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仅供学习与参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处理。
最热网址